日前,《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首次提出大健康产业概念,并测算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经济规模。蓝皮书预测指出,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老年人购买力不断增强,2030年老年人口总消费或将达到18万亿元。这一报告由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行列,经济增长动能发生转变,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现实选择,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绿色生产方式的主流。蓝皮书指出,人口结构变化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挑战。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640万,到2020年将达到2.55亿人,占总人口的17.8%左右。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和费用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给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供给带来巨大压力,要求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与此同时,老年人购买力不断增强。蓝皮书分析,一方面,从消费水平绝对值看,老年人均消费水平已高于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即老年人口的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少儿和劳动力人口相加的人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从消费水平变化趋势看,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增强,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有望提高。据预测,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和2050年的老年人口总消费,分别将达到7.01万亿元、11.36万亿元、18.33万亿元、26.81万亿元、36.36万亿元和61.26万亿元。同时,蓝皮书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的4点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研究制定健康产业发展行动纲要,明确部门任务分工,提出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保障措施;研究建立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协同推进机制,相关部门就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应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定期会商。发挥健康产业相关领域智库作用,加强对国际国内健康新业态发展形势研判。
二是突出创新驱动,健全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健康产业新业态基础研究层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有效提升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科技研究水平,加快在基因组学、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建立适应健康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前沿健康科学技术转化应用机制,推动创新成果驶入临床应用“快车道”。以健康科技研发创新、健康产品开发设计、综合性专业化中介服务等产业领域为主导,构建全链条新业态科技支撑体系。
三是培育融合业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健康消费多样化、差异化的新趋势,注意各类服务的不同结合点和关键领域,发展新型健康融合服务。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健康信息深度挖掘,培育应用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以健康新业态为核心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新兴产业集群。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健康产业链整合,创新健康保险引导激励机制。
四是加快标准建设,强化行业综合监管。把握健康新业态发展规律,在高标准开放的基础上,推进健康产业“放管服”协调联动,在放宽准入限制的同时,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治理体制,更多发挥信用联合惩戒、行业禁入等措施作用,预防分散化的不规范、不诚信行为。积极探索对医养结合、健康旅游、互联网智慧健康等交叉领域健康新业态的跨行业联合监管机制,推动实现健康产业治理监管现代化。
相关专家指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政府应该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和作用,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广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发挥商业保险在长期照护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积极地推进应对老龄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