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E第33届广州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

The 33rd China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Health Industry Expo 2025

2025年6月12-14日

广州•广交会展馆
&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资讯

大健康领域复合型高端人才受追捧

时间: 2022-07-31
转载自:百家号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原题:《大健康领域复合型高端人才受追捧》

文 / 余丽

后疫情时代,伴随着技术深度的不断渗透和资本的持续流入,医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大健康领域,中国市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量大,创新的驱动使我国正成为全球医疗创新引擎。

近日发布的《科锐国际2022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下称《指南》)显示,在政策持续利好的前提下,未来10年将会是中国医疗产业的“黄金十年”。“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促使我国大健康行业各领域不断变革,包括传统药店在内的医药公司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渠道来拓宽市场。互联网医疗在5G以及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赋能下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在政策的驱动下,医疗细分领域迎来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大健康领域人才需求持续强劲,制药、生物技术、互联网医疗、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人才需求旺盛,复合型高端人才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优质资源。从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上看,随着本土药企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对海外研发人才构成了强劲的吸引力,人才持续内流,进一步促进了医疗产业繁荣。

新药研发市场兴起

得益于过去几年良好的医药创新环境和利好政策,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的数量与在研创新药的数量都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指南》分析,民营公司和外资企业争先布局医药赛道,全国从事创新药研发的初创公司数量较往年迎来了大规模的增长,中国创新药的生态链已基本形成。

业内专家认为,区别于传统大小分子药物开发,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使mRNA疫苗技术研发持续升温,吸引国内外疫苗大厂纷纷布局该赛道。国内企业在mRNA新冠疫苗研发上表现优异,但研发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涉足该项技术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整个行业还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

科锐国际高级业务总监周雯静表示,有很多新的热点技术值得注意:AI赋能小分子、大分子以及ADC药物的开发;蛋白降解技术;核药研究等等。新赛道对于各种类型的人才需求都很旺盛,需要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人员、综合型医学开发者等。原有赛道的人才需求依旧旺盛,涉及各个岗位和职能部门。她指出:“过去几年,中国医药创新药研发产业迎来了大规模爆发式增长,创新产品加快了上市步伐,药物研发管线持续扩展,资本的不断涌入也加速了临床开发的进程。”

不过,产业的繁荣发展给我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人才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层次人才缺口不断加大,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研发人才的加盟。与此同时,供需不平衡也造成整个行业的人才流动率非常高。

《指南》认为,随着新药研发市场兴起、相关政策持续推出,承担关键临床开发任务的人才缺口依旧较大,药企研发机构中的关键职能和中层骨干依旧是稀缺人才,作为研发基础层的临床监查员岗位需求不断激增,CRA人才市场存量严重不足,资深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此外,越来越多的医药公司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企业迫切需要建设海外临床研发人才梯队。

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今年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呈现较为活跃的状态,人才需求持续增长,甚至开始出现从营销端口逐渐往上游转移的情况,一些新兴岗位应运而生。国产化替代的脚步不断加速,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器械行业影响深远,市场扩容和基层下沉将迎来需求高峰。

《指南》显示,从领域看,伴随疫情在国内的逐渐平稳、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资本市场的关注与不断投入,一批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器械产品进入临床乃至上市阶段,其中既包含具备先天技术优势的进口产品,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品牌。热门板块主要包含介入类耗材、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等,这些人才的缺口较为明显。而部分耗材领域的VBP也导致一些传统领域,如冠脉、骨科等面临较大的市场挑战,部分人才开始呈现从领域出逃的情况。外企积极布局在华业务,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寻求新的增长点,市场及BD的职位机会增多。

周雯静指出,研发类人才短缺,尤其是拥有海外研发经验的人才备受市场热捧。而临床、注册等岗位需求大幅增加的同时,严格的法规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聘市场呈现人才供不应求的趋势。另外由于国内企业海外出口的需求涌现,国际注册人才显得更加急需。而全国的器械工厂已经初具地域特点,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环渤海湾三大区域,同时对于质量体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她表示,国内企业希望具备外企管理经验的人选帮助企业快速进入市场亦或提升一个台阶,同时伴随越来越多国产产品的出口,海外销售岗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外资企业,市场部的缺口较为明显,除了传统产品管理岗位的正常需求,一些新方向格外抢手:一是涉及新产品导入的产品管理岗位,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将研发管线中的产品推进上市成为重中之重。二是数字化营销岗位,一些传统做法正在被新的市场传播方式取代,而器械行业过往在此类人选的储备上明显不足。

同时,周雯静表示,医疗器械领域经历了2021年市场需求对比前一年招聘停滞带来的恶补式增长,2022年,需求应该会趋向正常,增长应该会趋于稳定。但研发、注册、海外营销等热门岗位依然可能因为供需的不平衡,有较高增长。产品管理岗位,虽然常规化但需求量较大,故应可维持平稳增长。综合整体市场各职能岗位,跳槽涨幅依然维持在20%—25%。

互联网医疗保持蓬勃势头

不论是传统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医药、医疗公司都在布局“互联网+大健康”产业。自2014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首次提出医疗机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机构外的患者开展远程服务属于远程医疗。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对互联网医疗的支持态度,将健康医疗提高至国家级战略高度,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以及投入到“互联网+医疗”的业务板块。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催化了产业的成长。2020年2月,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指导意见》,将慢性病“互联网+”复诊纳入医保,以及2020年7月17日,国家卫健委在官网公开发布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一系列举措向外界展现出了不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市场发展前景,“互联网+医疗”将会是未来几年内备受重视的业务板块。

目前,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都不断深耕大健康领域,不断扩充其互联网医院的业务体量;另一方面,从早期的数字化创新业务到近期搭建互联网医院平台业务,传统药企在目前国内医改环境的影响下也在不断转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医药政策改革及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兴起,越来越多涉足“数字疗法”的公司也在“互联网+医疗”的业务版图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不断壮大完善的公司都向人才市场散发出强烈的岗位转型及需求的信号。

周雯静表示,由于“互联网+医疗”相关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张并日趋完善,在人才大量需求的前提下,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比如企业不再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吸纳传统互联网或者传统医药行业背景的候选人,而是更看重候选人出色的“互联网+医疗”从业背景以及项目经历。从人才热需方向上,中高层运营、营销或者技术人才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需求量最大。

医疗服务前景较好

近年来,国家逐渐将医院的营收纳入当地政府的考核指标,各级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医疗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复苏,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疫情常态化防控举措的实施也使居民更加意识到投资健康的重要性。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和慢性病群体驱动了我国康复医院的崛起,康复医疗服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疫情促使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了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研发投入,相关医疗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在5G的赋能下将会实现更多可能。对于地产医疗,受制于地产政策的影响,地产公司以维护主体业务为主,地产医疗方面有所回缩或者调整。

《指南》指出,公立医院在去年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关政策的倾斜加速了后疫情时代公立医院的发展,尤其在非省会城市,“强专科、大综合”积极探索专科医院发展思路,建立康复、妇产、口腔、眼科等特色科室,引进专家团队来进一步扩张版图。在此背景下,放射科高级职称、超声科高级职称、肿瘤内科主任等岗位需求较大。社会办医制定了特色专科医院的发展战略或者采用医疗集团的形式来寻求更大的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在院长、高端科室主任等岗位有较大需求。外资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整体平均年龄较小,此外,外资医院大多在经济发达的区域选址,如和睦家医疗,外资医疗重点突出品牌特色科室,采用连锁品牌的方式抢占市场。

周雯静认为:“对于疫情期间兴起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得益于5G的加速部署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而快速发展,医生的观念也更加市场化,线上问诊医生、互联网医疗医生运营人才、医院信息化人才缺口较大。随着‘三胎’政策的全面推行,妇儿医疗行业依旧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妇儿医疗服务支出持续增加,专科妇儿医院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科及儿科领域的人才需求旺盛。”

《指南》显示,从人才获取渠道上来看,公立医院仍旧以校招、内招为主。同时,公立医院使用市场化方式引才比如猎头的观念比去年更为开放,许多公立医院加深了与外部猎头公司的合作,从外部引入大量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加速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对于社会办医而言,医疗集团加大招聘力度,得益于人才结构的不断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而对于新建医院,如何将现有的人才留住、如何扩展招聘渠道并提升医疗水平吸引外来人才是很大的难题。

点击:阅读转载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