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定两项指导性文件,支持1000多个脱贫县的乡镇、街道配备健身场地器材,支持1300多个场馆向社会开放,启动177个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工程项目建设……2021年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4月12日,2022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推动《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和《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贯彻落实、部署2022年群众体育工作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内容。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是实现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主要途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运动项目普及推广工程”,要求发挥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不同运动项目的推广模式,不断扩大项目参与人数。
据中国羽毛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冯平善介绍,中国羽协及时转变观念,鼓励支持地方部门和社会力量办赛,变“一家办”为“大家办”, 将赛事品牌授权给各省市羽协使用。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办赛积极性,各项赛事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以往我们自己办赛,一年举办赛事大约50站。部分主办权交给地方后,一年可以举办约100站。建立积分赛体系之后,2022年第一批申请的比赛就已经超过200站。显著增加了群众性赛事供给,有效提高了各级羽毛球群众性赛事组织水平。”冯平善说。
充分发挥大型赛事的综合价值,创新赛事举办方式,激发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带动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广东省连续两届全运会均在群体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我们以‘抓项目、办比赛、树品牌’做大做强体育社会组织,再依靠社会力量办运动队、扩大项目影响力和群众基础,在龙舟项目上实现参赛项目金牌满贯,在毽球、网球、轮滑、三人篮球等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麦良说。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健身场地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等矛盾依然存在,“健身去哪儿”仍是亟待回应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说,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既要扩大增量,引导支持各地新建体育场馆设施、补齐短板,也要盘活存量,组织实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政策。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田村小学为方便附近社区居民运动健身,对校园操场进行全面升级,傍晚放学后校园操场作为“田村社区运动场”,为周边10个社区的2万余名居民提供服务。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为解决居民体育设施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新建改建都市型、楼宇型体育场地,推动全民健身设施更加便民。浙江省杭州市计划2022年新增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300处,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进社区(村)活动1万场,开放免费或低收费全民健身场地1万片。
回应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关键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在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中的协同关系。
在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过程中,河北省提出了“全省3000万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渠道筹集资金22.02亿元。据河北省体育局局长张泽峰介绍,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都有滑冰馆,室内滑冰馆202座,滑雪场馆62座,张家口市崇礼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和优质滑雪场聚集区。“今后我们将用好冬奥遗产,在上水平、扩规模、可持续上下功夫,深入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向纵深发展。”张泽峰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居家健身、线上健身对居民保持身心健康、提高抵抗力起到积极作用,逐渐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群众参与健身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说,群众体育工作要主动融入疫情防控大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发挥“体育时时刻刻与老百姓在一起”的价值。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患者在医生护士的带领下开展羽毛球、健步走、慢跑、健身气功等多种形式的锻炼活动。据统计,上海市已有40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防疫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为社区服务。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表示,当前上海疫情防控正处在最紧要的关键阶段,上海体育部门坚持做好体育服务,助力疫情防控。
《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自印发以来,得到各地体育部门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参与,满足了居民健身需求,倡导了健康生活方式。
今年一季度,北京市相关体育部门共举办近40项全民健身线上赛事活动,内容涉及棋牌、冰雪、骑行、模型、武术等众多项目;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辽宁男篮俱乐部联合当地有关部门推出《居家抗疫健身指南》,球员张镇麟进行示范,完成热身、健身、放松拉伸等一整套训练;江苏省淮安市体育局等部门面向上班族、居家人员等社会大众,录制“动起来,增强您的抵抗力”为主题的科学健身系列视频,指导人民群众利用“一平方米的空间”进行有效锻炼。